360建筑网 >> 热门资讯 >> 行业前沿 >> 建筑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

建筑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

2020-02-23 09:52:39 7921

中国建筑师作为独立的执业类型从50年代以来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,对于大多数建筑师来说工作就是守住规范,中规中矩的进行规划设计即可,建筑师职业是不是到了发展转折点,赵晓钧、艾侠等业内知名人士怎么说。

建筑师赵晓钧.jpg

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从1950年代开始,参照苏联的经验和模式来设定的各环节的责任边界,虽然它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逻辑并不完全吻合,但国有大型设计院的确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辉煌。当年我们毕业展望职业未来时,似乎正统建筑师的一生就该在大型设计院里渡过。

而在1990年代之后,中国民营设计机构的起步和壮大,对体制内的设计业务产生了不小的冲击。技术人员的流失,分配体系的不完善,市场占有率的下滑,都是国有设计院不得不面对的事实。而这些方面,民营单位显然更加灵活、更加自主。于是,对近些年毕业的建筑师们而言,国内外私营设计机构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。

但是现在,情况又不一样了。

人们总是习惯用当下去预测未来,不管是国有大院还是民营设计机构,都曾经占据着时代的典范,但也必然被新的、更有机的市场格局和知识组织形式替代。当市场继续下滑的同时又出现新的需求更替时,行业上的价值链重构必将势如破竹,无人能够逆转和阻挡。

纵观历史,大约在文艺复兴时期,建筑师从传统的匠师地位上升到独立的职业地位,发挥着统筹建造、创造体验的巨大作用(他们是教廷的艺术顾问,政府的建设管理者,开发商的代理人)。但在现代建筑萌芽之后,建筑师在人类财富中的贡献比例其实是逐渐减少的。如何理解(社会进步,职业地位却退步)这个现象呢?因为社会分工正在不断更替,原本建筑师能够统筹的一些建设管理工作,很大程度上被开发和施工这两个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“实业主体”剥离,建筑师只剩下纸上谈兵的“智力”成分。如今,这一仅剩的职业成分也在受到威胁。因为高科技巨头们正在想方设法用新思想和新技术,占据原本属于建筑师的资源。此为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危机之一。

自古以来,任何以“专业性”谋生的职业都有一个偏见,即:经验越多越值钱。医生、律师,看上去莫不如此,但是知识的信息化却使得建筑师的经验壁垒出现裂缝,大家产生了“不安全感”。从金字塔顶层的建筑大师到普通一线的从业者,生计的确看不到“增长”。经验虽然越来越多,项目却越来越小,单位劳动时间的收益也相对减少。

今日我们用“建筑”一词作为“Architecture”的对译,出自日本近代建筑家伊东忠太1897年的提议并传播至中国。其语义的内涵在于突出建筑在物理功能之上的精神特质,以区别于东方传统中延续千年的强调技术性和工匠性的营建体系。所以,当我们接受了“建筑”的定义时,也应该接受它在“设计和建造”之外的多元语义。不幸的是,在狭义的职业定位中,我们活生生地被局限在设计服务这个局促的范畴,这是多么大的悲哀。

如今,我们的职业局面存在诸多缺憾:大学教育体系的保守,使得学生成长更依赖个人悟性;行业圈层边界密实,圈内依然自我陶醉,圈外早已是另一个世界;建筑师嫌设计费低,但又没有勇气为客户的成功担当责任……种种的缺憾在述说着一个事实:建筑师们缺乏走在时代前沿的格局和视野。

常有人问我,建筑师这个行业会往哪走?还有没有前景?我认为“既有又没有”。按传统的玩法一定没有,不按常理出牌就有大量机会等着我们,关键是你能不能看到这些机会。

例如,从互联网到物联网,建筑占据着“实物”(固定资产)这一极。建筑师需要想办法从“物”这一极攻到“联”这一极,否则就会被另一极的人攻过来。再例如,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成为“体验产品”的持有者,介入投资,创造客户。也就是我常说的“从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变成资产解决方案”。

近几年,CCDI建筑产业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基本都做了些尝试,虽然尺度非常小,也说不准哪个环节能够开花结果,但我们的的确确是在做了。从投资品牌、建造、资产处置、运营到最终的客户体验,我觉得这条路是久远的。但是作为建筑师,我们确实有着IT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和能力,若不能变着花样来运用,实在对不住历史对这个行业的眷顾。

其实我心里面早就盼望着这样一些转变,也唯有如此,才能去寻找以建筑师为起点的更好的生命状态。

赵晓钧作品国家游泳中心“水立方”.jpg


相关文章
360建筑网版权所有©皖ICP备20007789号-2 本站是一个建筑企业与人才交流平台;用户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,请勿发布违法信息!